在企业中开展精益生产的五个重要性阶段分别如下:
第一阶段:管理者必须评估精益是否能实现运营战略,并就是否开始精益生产之旅做出合情合理的决定;
第二阶段:企业必须对运营现状进行全面评估,包括管理架构以及员工的动力与想法,从中探索改善的机会;
第三阶段:需要管理者来确定理想思想的未来状态,就共同愿景达成共识,并且全力以赴去实现愿景;
第四阶段:进行精益生产试点,一方面是要管理者和一线员工示范变革,另一方面也是要测试未来状态的设计方案,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;
第五阶段:变革必须渗透,传播到整个组织当中,在所有运营中实现持续改善的平台。
这五个精益生产阶段无法简单的转换成一个项目计划表,或一个可以遵循的流程,但是实现却没那么简单,同时,事件的顺序也不像我们认为的井然有序。有时候,未来运营状态如何,必须要在进行试点之后才会浮现,而非在之前就能决定。
精益生产采用小组工作法的目的是:
1.将有关成本、质量和交货期等方面的工作职责下放到TEAM;
2.扩大TEAM成员的工作范围,使工人参与生产的管理工作;
3.充分发挥TEAM成员的积极性、智能和创造力;
4.为TEAM提供不断改善流程的良好氛围;
5.增强企业活力,提高产品竞争力。
与传统的工作组织方法相比,小组工作法有以下六个主要特征:
长期以来,企业绝大多数职工的工作是按上面规定的方法完成给定的生产任务,而不管这样做好不好、有没有问题、能不能改进。上面出注意,下面出体力,工人被看作是机器的延伸部分。
小组工作法则把与TEAM的任务有关的职责交给TEAM去承担,每个员工作为TEAM中的一员,对企业的目标、要求、期望等十分清楚,他承担的责任体现了自己对企业的价值和个人的追求。职责的下放是实现小组工作法的前提条件。
TEAM就象一支足球队,即有明确的分工,又不拘泥于分工,即需要每个人的技术,又需要全体球员的合作。TEAM的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职责,但更强调相互的协作(图1.08)。
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是每一个TEAM成员的问题,需要的时候可以主动去做任何需要的工作而不受分工的束缚。小组的成员必须懂得:没有一个人的智能能超过集体的智能;每个人的建议都是有价值的;TEAM内的所有工作都是我的工作。
小组工作法改变过去那种分工过细的劳动组织和分配政策,鼓励一专多能,实行多岗操作。使工人的工作内容丰裕,更具有挑战性,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。
传统的管理体制把一切管理和技术工作从生产人员身上分离出来,形成企业中少数管理者和大量操作者这样两个相对立的群体,使真正了解生产实际状况的操作者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,成为机械的执行者。
小组工作法通过职责的下放使员工不但承担生产的责任,而且根据他们的能力承担一定的管理职能和技术工作,员工可以在明确企业目标的前提下参与工作方法的制定和修改,从而使员工对企业目标产生认同,形成上下协调一致的企业环境,使企业充满活力。
小组工作法要求每个员工成为企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,随时掌握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信息,使信息得以共享。它不仅要求TEAM的每个成员从各职能部门获取有关信息,还要求TEAM成员之间通过会议、信息栏、目视化手段等及时交流信息,如:总的任务和目标、生产所处的状况、目前要解决的问题等;同时要向他们的顾客征询意见和建议,向他们的供货者反馈产品的问题和改进要求。
成功的小组通常都得到上层管理部门的有力支持,这种支持不仅表现在关心TEAM的建立和发展,而且反映在对员工的信任之上。各级管理部门如果期望小组工作法获得成功,就必须毫无保留地支持TEAM的各项工作、培育TEAM的成长、促成团队精神的形成、提高员工的士气、增强员工的自信心。颐指气使的旧式老板作风或者对TEAM不闻不问的工作态度都将阻碍小组工作法的正常开展。
免责声明:本文系网络转载或改编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涉及版权,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