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或许并非个别现象。改革开放40年,第一批成长起来的获得成功的企业家,恰恰很多时50/60年代出生的,他们凭着一腔热血、无私奉献、勇于开拓的精神,带领着身边的同事获得了发展取得了成就。需要订单,他们对外能开拓市场;需要生产,他们对内又能管控得游刃有余。这些企业家精力、能力、学习力都是超强的,他们身边的人信任、依赖他们,但同时一些老臣也逐渐失去了主动思考和担当的意愿。
在陈总的公司里调研诊断,看到的问题其实她自己也十分清楚,有的产品因为客户反馈的品质问题售价低;有的产品供不应求,产能跟不上;新投建的生产线迟迟不能投产。解决方案她心里也十分清楚,怎奈过去粗放式的管理已经习惯了,连品质状况、成本的构成都只能凭经验模糊的感觉;现场影响品质及成本的问题只有她痛心。
虽然我是70年代生人,相差20多岁,和陈总仍然很谈得来,因为解决这些问题是我的职业,看到大批的材料浪费习惯性的觉得痛心,她的很多想法我都十分赞同,对于企业的前景其实她充满了信心,但又透露出些许的无奈。人生七十古来稀,已经奋斗了几十年了,很多人都劝她卖掉工厂直接拿几千万轻松养老,但企业家的责任感、对于全厂员工的爱护、厂内中坚力量还不足以顶上来等因素使得她又不忍放手。